四川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
来源:未知 更新时间:2018-07-04 作者:未知 点击:1469次
四川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
【中地安讯】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计划的不断推进,四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,伴随全省污染防治力度加大,PM10、PM2.5年均浓度双下降,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2.2%,创近年来最好水平。地表水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78.2%、提高5.8个百分点。
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积极推进。生态保护持续加强。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,营造林1294万亩,退耕还林还草49万亩。新创国家森林城市3个,启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,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。
河长制全面推行。设立河(段)长8万多名,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河(段)长全覆盖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。推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,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,851家重点排污企业纳入信用管控。
环保督察进一步强化。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,强力推进8924个问题整改。积极配合中央环保督察,督察组移交的8966个举报受理件全部办结。
五年来,全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,把美丽四川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。森林覆盖率达到38%、提高2.8个百分点,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。水电装机容量达7564万千瓦、稳居全国第一,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90.3%,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%。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,全省PM10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9.9%,优良天数率较2015年提高1.7个百分点,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至2.3%。
今后五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落实,森林草原覆盖率显著提高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,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大幅增加,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,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。
今年四川工作方向,强力推进污染防治。环境污染是民生痛点,采取坚决措施解决突出环境问题,就是保民生、抓发展、谋未来。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,统筹治理污染源,打好蓝天保卫战。全面落实河(湖)长制,加大沱江、岷江等主要河流和24条严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。推进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整治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。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开展分类管控和修复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。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,推动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化常态化,决不允许反弹回潮,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环境质量越来越好。
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。按照政府报告指出,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守护好这片美丽的山水,这一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。
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,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,扩大退耕还林还草。
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,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。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,保护生物多样性。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。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,启动国有林区改革。
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,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。推进绿色制造,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。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,深入实施“气化全川、电能替代、清洁替代”工程。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。抓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。建设节水型社会,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,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。政府机关带头配备使用新能源汽车,带头节能节约,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倡导者、践行者和示范者。
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。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。严格环境准入,健全企业排污许可、环境信用评价、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强化监管执法,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。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,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。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