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“固碳”事关乡村振兴
来源:未知 更新时间:2022-12-05 作者:未知 点击:465次
近日,江苏首个土壤碳中和项目落地江宁区淳化街道。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导建 设的这一项目,主攻农田“土壤固碳”研究,一期工程“FACE实验平台”将于本月完工。
农田减排固碳、土壤碳汇……这些事情看上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,其实不然。从“应 对气候变化”的角度来说,农业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大来源,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 统碳库中占比达到60%以上,研究土壤碳汇、农田减排固碳,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, 与每个人的关系并不遥远;其次,在农田减少化学肥料、多施用有机肥,将更多二氧化碳固定到 土壤中,意味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,换一种说法就是“绿色有机农业”,显然与消费升级中的 市民餐桌息息相关。
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来说,包括农田减排固碳在内的绿色项目,有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、改善农村环境,旨在探索从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新路径,是对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 生活方式、空间格局的整体更新。今年5月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《农业农村减排 固碳实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、农业农村现代化统 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,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。土壤碳汇、农田减排固碳,不仅 事关气候变化,更事关乡村振兴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”“农业现代化,关 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”。这些科技改变农业、进而影响社会的故事,距离你我的生活并不遥远。 在江宁淳化这个土壤碳中和项目之前,今年7月,高淳东坝启动了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,标志着 一粒米减排固碳的“江苏探索”迈出重要一步。采用固碳减排技术种植的有机大米,包装上除了 营养标签外,还会新增一个碳标签。目前,欧美日韩等地相继实施碳标签制度,从消费端引导低 碳化的生产制造;未来,碳标签有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。
还有一个更“近”的例子:溧水永阳镇一家有机农业企业,是获得全国首批“零碳农产 品”认证证书的5家公司之一。该企业使用有机肥代替化学肥料,大幅减少碳排放,并将废弃物发 酵后作为肥料循环使用,土壤有机质增加可提升碳吸收量,“一减一增”实现零碳目标。这样生 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,更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。企业负责人称:“我们农业企业看起来像个 科技型公司了。”
了解了这些故事,就会更加理解“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 变革”。与碳减排、碳汇有关的科技和实践,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社会,也影响着整个社会, 小到一张餐桌,大到象征着粮食安全与产业实力的经济数字。
南京依托浦口和溧水的两个国家级科创载体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 71%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6.2%,位居全省前列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我 市贯彻新发展理念,大力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工程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,以绿 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。期待更多“三农人”紧跟数字农业和绿色发展趋势,用好本地优势资源, 走出一条绿色致富路。